南北兩座黑馬城市,緣何雙雙“失落”
2023-06-04 22:24:05    騰訊網

南北兩座黑馬城市,緣何雙雙“失落”

新能源這張牌,應該怎么打?

多少出乎意料的是,新能源的大洗牌來的如此之快,風口上的“車”,有一些已經開始掉下來。


(資料圖)

5月10日,曾找到劉德華、黃曉明代言的雷丁汽車,從“老頭樂”汽車銷冠一路滑落到三個月只賣出一輛車,最終資金鏈斷裂申請破產。

5月23日,有媒體探訪愛馳汽車,鏡頭中,上海總部大樓已經空無一人,更拖欠著多月的員工工資、供應商債務。

短短半月不到,就有兩大車企上演“造車失敗、創(chuàng)始人提包跑路”的情節(jié),但新能源仿佛是個“折疊世界”——2022年和今年一季度經濟排名里,一路狂飆、盡攬無限風光的城市,基本都有新能源的身影,比如手握比亞迪的深圳、西安跑出一騎絕塵的增速,比如豪情萬丈沖刺萬億的常州,還有寶馬、奧迪重磅下注的沈陽、長春實現快速“回血”。

對城市來說,造車就像GDP的一劑猛藥,但當新能源淘汰賽開啟加劇模式,不少城市或許要面對市內車企艱難求生、破產邊緣徘徊的殘酷。

在西安、常州敘事的另一面,造車“失意”的城市,他們經歷了什么?哪些城市更有可能搭上、而不是被甩下疾馳的新能源“快車”?

01

山東最大“黑馬”,怎么了?

最近宣告造車失敗的雷丁汽車,總部位于山東濰坊。外界最初知道雷丁和城市的關聯,可能始于創(chuàng)始人李國欣的實名舉報事件——2023年1月14日,李國欣在雷丁汽車官方賬號發(fā)布舉報信,其中提到,濰坊市昌樂縣縣委書記要求雷丁汽車虛報企業(yè)工業(yè)產值和銷售產值達46.83億元。

圖片來源:每日經濟新聞

盡管省市聯合調查組還在核實情況中,但毋庸置疑的是,地方經濟實在“著急”了。

2022年,濰坊GDP為7306.45億元,同比增長3.7%,低于3.9%的全省平均線,從總量看,濰坊和“山東第三城”煙臺的差距也從2021年的1701億元,擴大到2209億元。到今年一季度,濰坊經濟仍然不太樂觀,GDP為1613.3億元,同比增長2.4%,對比去年同期1631.8億元的數據,也就意味著一季度濰坊實際增量為負,GDP下降18.5億元。

看分項數據,濰坊的工業(yè)表現同樣差強人意。一季度,濰坊規(guī)上工業(yè)增加值增速僅為1.1%,營收2672.4億,微增0.2%,規(guī)上工業(yè)利潤更是斷崖式下跌,降幅達到41.2%。

但如果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21年,濰坊一路逆襲的表現,曾一度讓人驚嘆。當年,濰坊7010.6億元的成績單,力壓紹興、揚州、石家莊、鹽城,快速沖到全國內地城市排名第35位,9.7%的增速位居省內首位。

而且,這匹 “山東最大黑馬”還讓人看到了強大的制造業(yè)家底。2022年,濰坊省級以上制造業(yè)單項冠軍達到123家,新增數和總量都連續(xù)兩年位居山東省首位,趕超同樣以制造業(yè)見長的濟青煙。

僅一年之間,濰坊的經濟表現呈現有如過山車般的走勢,這也不由讓人疑惑,這種“陣痛”從何而來?明明有著雄厚的制造業(yè)基底,為何依然遭遇造車的折戟?

在低速電動車領域,曾流傳著“老年代步看山東,山東制造看德濰”的佳話。而在濰坊的電車版圖里,不能不提比德文,這家“老頭樂”的頭部車企曾承包老年代步車市場的半壁江山。比德文改名雷丁、轉型新能源汽車后22年銷量也達到3萬輛,手握濰坊唯一一張新能源車牌照,上下游關聯幾十家配套企業(yè),可見雷丁在濰坊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
不過,一家車企的轟然倒塌,也只是壓倒駱駝的其中一根“稻草”。動力裝備、高端化工、汽車制造、食品加工、新一代信息技術,是濰坊正在打造的五大千億級產業(yè)鏈,其中化工、食品加工整個行業(yè)都面臨著周期性的需求收縮。歌爾作為當地IT產業(yè)的代表,也遭遇訂單轉移的沖擊。濰坊經濟的失意,實則是幾大主要產業(yè)集體熄火的結果。

而要理解雷丁汽車在濰坊的“大潰敗”,現有的解釋有很多:三輪、四輪的“老頭樂”低速電動車,和真正上路跑的新能源汽車有壁,雷丁從“老頭樂”轉型造車還是難以建立堅固的技術護城河;2021年新能源上游漲價疊加補貼退坡,不斷擠壓微型電動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,雷丁瀕臨資金鏈斷裂之時,各方都沒有及時伸予援手。

這都一定程度解釋了“雷丁之死”,但從地方產業(yè)的角度看,造車關聯著龐大的上下游產業(yè)鏈,對比電子產品的輕量化、航空航天的高價值,整車廠對運輸成本更敏感、從而也對地理集聚有著更高要求。就像雷丁對標的五菱宏光,之所以能把定價擊穿到3萬以下,就因為柳州當地配套率提升到了接近60%,周邊700多家供應商直接供貨,五菱的制造成本得以大幅壓縮。

但濰坊的新能源汽車配套,可以說有但不多。一方面,濰坊雖然有著不俗的汽車制造基礎,但主要生產重卡、工程車等商用車,上下游配套集中在輪胎、剎車片、汽車玻璃、彈簧等領域,而不是新能源“兵家之爭”的電池、電機、電控三電系統(tǒng)。另一方面,濰坊盡管單項冠軍云集,但大部分集中在動力裝備領域,濰柴動力、豪邁集團、盛瑞傳動又以內燃機為核心,能和電動汽車形成的產業(yè)鏈協同有限。

去年11月,胡潤研究院發(fā)布的新能源產業(yè)集聚度城市排名里,濰坊的集聚水平不僅遠低于武漢、廣州、常州、西安等傳統(tǒng)汽車重鎮(zhèn)和新能源新秀,更不敵省內的青島、濟南、淄博、德州、煙臺等多個城市,在50強城市里排名末位。

集聚度不足,也就意味著造車的相對成本更高。一旦行業(yè)競爭加劇、廠商打起價格戰(zhàn),盈利空間和現金流就是彈藥,那些一邊造車一邊虧錢的,在錢虧完了之后,造車的故事也就戛然而止。

02

柳州模式,還行嗎?

柳州,一度成為國內中小城市學習的模范,就連“網紅頂流”淄博前段時間也來到柳州考察、取經。這座三四線工業(yè)城市,靠著一輛車(五菱宏光mini)和一碗粉(螺螄粉),走俏大江南北。

五菱宏光的火爆,或許還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。2022年,登頂全國純電車銷量排名第一的,不是比亞迪、特斯拉,而是五菱宏光mini。為城市貢獻了八成電車產量的五菱,還把柳州送到了國內城市新能源車產量前三的地位,僅次于西安、上海。有網友統(tǒng)計過,如果把柳州生產的汽車首尾相連,能繞地球2圈。

圖片來源:新華社

這樣級別的“國民神車”,固然和五菱接地氣,“人民需要什么、五菱就造什么”的品牌理念相關,但一臺小鎮(zhèn)生產、剁椒魚頭造型的微型電車能快速攻占市場,離不開城市的強勢助攻:無論是購買上牌、行駛路權、停車便利,還是充電設施建設、電價優(yōu)惠等方面,當地政府均為促進電動汽車發(fā)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。就以充電為例,別的城市可能“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”,但在柳州,路上的公共充電樁比加油站還多,甚至還能讓車主在充電站邊充電邊喝咖啡、按摩放松。

從購買到使用全流程解決痛點,幫助電車快速鋪開,這樣一種政企聯動、市場主導的方式,被稱為“柳州模式”。

不過,從今年開始,柳州模式變得不那么神了。

乘聯會1-4月數據顯示,五菱宏光MINI EV累計銷量較去年同期近12萬輛下降了26.5%,同時也是轎車零售榜前10名中唯一一個銷量下滑的新能源車型。

2023年1-4月新能源廠商銷量排行榜

銷量下滑,背后是更嚴峻的行業(yè)大考:比亞迪、吉利、長安等中低端車企一邊降價促銷,一邊也在推出比亞迪海鷗、吉利熊貓Mini、長安Lumin這些直接對標五菱宏光的平價微電。簡言之,原本別人瞧不上、五菱牢牢占據的下沉賽道,現在已經變得越來越擁擠。

而且,這幾年五菱的走紅,也不能挽救柳州汽車工業(yè)的頹勢。2019年以來,柳州的工業(yè)增加值已經連續(xù)4年負增長,汽車制造作為三大支柱產業(yè)之一,也在不斷收縮,產值從2017年的2534.92億元縮減至2020年1718.47億元,2022年汽車工業(yè)總產值仍然下降0.3%。

這讓柳州不得不開始反思城市汽車產業(yè)向何處去的問題。

去年12月,柳州有關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鏈的發(fā)布會上,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李茜坦言,當前柳州汽車產業(yè)面臨轉型升級壓力。廣西柳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管偉榮展開講道,柳州市汽車工業(yè)在車身內外飾、輕量化等方面具有較大優(yōu)勢,但在新興的能源系統(tǒng)、三電、智能網聯等領域,技術儲備及人才相對欠缺。

曾幾何時,柳州模式的成功在于構建了打通政府、車企的汽車生態(tài),從牌照申請到充電、停車的基礎設施,背后都牽涉到相當的政府資源,沒有政企的有效聯動就沒有50%的新能源車滲透率。

但智能化是汽車發(fā)展的一大趨向,未來的汽車生態(tài)將是政府、車企、科技團隊三方共同參與的模式,而2021年底,柳州作為車聯網先導區(qū),測試道路范圍和牌照數量上均落后于一二線城市,以此為側面觀之,柳州模式還需要一次升級。

03

不造車,也能玩轉新能源

這段時間,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也忙著會見各大汽車廠商:4月14日,走訪上汽集團;4月19日,會見大眾董事長奧博穆;5月24日,會見通用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(zhí)行官瑪麗?博拉;6月1日,會見特斯拉首席執(zhí)行官埃隆·馬斯克。

密集見面的隱形含義不難猜,汽車產業(yè)對上海很重要:2022年,上海汽車工業(yè)產值突破8000億,占全市規(guī)上工業(yè)的20%,相當于第二產業(yè)中的壓艙石。

連一貫瞄準高端服務業(yè)的國際大都市上海,都不舍得放棄汽車產業(yè)這塊大蛋糕,那對國內大量的制造業(yè)城市而言,不參與造車是不可能的。

但車企彎腰撿錢的時代結束,一些城市已經初嘗造車的苦頭,中小城市還可以走什么道路,才能在新能源的廝殺中力破重圍?

相比押注造車新勢力,一些城市寧愿把目光鎖定頭部車企。這在硝煙彌漫的比亞迪爭奪戰(zhàn)可窺一斑。2022年5月,蚌埠、紹興、蕪湖、鹽城、淮安五個城市的時任主官先后造訪比亞迪,洽談招商引資項目,“拿下比亞迪”一時引起一波小高潮。到今年,西安、合肥、深圳、鄭州、長沙等幾大比亞迪現有整車廠之間,還暗暗有了產能擴張的競賽。

拉攏整車廠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顯著的:一個項目落地,對應著數十億的投資,整車下線后還能帶來數百甚至上千億元的產值,往往是動力電池廠的幾倍,一般零部件廠的好多倍。同時還能以整車廠為核心,撬動上下游廠商集聚。

尋找“鏈主”企業(yè),是收效高、風險小的一種造車思路,但也因為和整車廠的“深度綁定”,容易讓地方在項目合作中喪失一定話語權,而且頭部車企的整車廠始終是有限的,所以一些城市決定另辟蹊徑。

被賽麟、拜騰、博郡、奇點“傷透心”之后,一些江蘇城市已經不那么執(zhí)著于“造車”這件事,轉而往上游走去。江南智造總局(ID:changsj001)注意到,同樣在胡潤研究院發(fā)布的新能源產業(yè)集聚度排名榜里,進入前十的除了炙手可熱的常州,還有南京、蘇州兩座江蘇城市。

這兩座不靠新能源整車出圈的城市,集聚度還高于合肥、西安。而且看產值,2022年蘇州新能源汽車相關規(guī)上企業(yè)實現總產值1749億元,2021年南京新能源產業(yè)鏈的營收也達到1456.1億元。

實際上,南京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產業(yè)鏈,貫穿原材料、整車制造和汽車后市場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,蘇州則在汽車電子及零部件領域形成了集群效應。

做新能源的鏈式集群,是江蘇城市為代表的另一種思路。

而且,不造車不代表賺不了錢,這個道理,華為很懂。今年3月,任正非公開表示“華為不造車”,加上前兩年的各種聲明,“不造車”這句話任正非已經說了十遍,之所以如此堅定部分因為新車產能日益過剩的背景下,車企的錢比消費者的錢更好賺。

隨著新能源新周期的到來,中小城市更應該做的或許是:擦亮眼睛,找準賽道,做好智造。

作者 | 佳妮

編輯 | 陳瑩

*題圖來源:新華社
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