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有多少個“鹽都”?光這一個鹽礦儲量,足夠全國人民吃上70年
2023-08-26 08:33:45    騰訊網

不差鹽的“底氣”

在一片質疑和反對聲中,8月24日,日本正式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。據媒體報道,從韓國到我國一些沿海地區(qū),一波食鹽搶購潮旋即出現(xiàn)。舌尖五味咸為首,面對這場沒有先例的冒險,我們的食鹽安全會受到威脅嗎?

問題的答案,潛藏在中國悠久的產鹽史和廣袤的鹽產地當中。


【資料圖】

總體來看,我國食鹽中,只有一小部分來自海洋。數據顯示,我國食鹽年產量穩(wěn)定在1200萬噸,年消耗量不到一半,而海鹽主要用于工業(yè)。

更具體的數字,如中國鹽業(yè)協(xié)會執(zhí)行理事長王小青透露,我國食用鹽來自海鹽、井礦鹽和湖鹽的比例分別為22%、61%、17%;而中鹽集團公布的數據中,井礦鹽、湖鹽分別占據87%、3%,海鹽則僅占10%的份額。

圖片來源:揚州新聞廣播

撐起我國食鹽主力來源的井礦鹽背后,是大量因鹽而興的內陸“鹽都”。根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數據,去年原鹽產量前十省份中,僅山東、江蘇、天津三地沿海,其余均為內陸省份。其中,湖北、四川兩座井礦鹽生產大省,原鹽產量分別為581.46萬噸和473.78萬噸,鹽都自貢更因鹽發(fā)展出別具特色的“鹽幫”菜系。

這里需要指出的是,根據公開數據,在我國,原鹽用于化工領域的比例近90%,其余消費領域則主要有食用鹽、輕工業(yè)等。

從古代兵家必爭的戰(zhàn)略物資,到如今進入千家萬戶的調味品,鹽的嬗變已經讓“靠天吃飯”的鹽都走向不同的道路。而眼下,鹽都的故事是否將翻開新的一頁?

01

開端

在漫長的人類產鹽史中,中國是有史記載的起源之一,而海鹽則是中國鹽業(yè)的開端。

根據《中國鹽政史》描述,“世界鹽業(yè)莫先于中國,中國鹽業(yè)發(fā)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的夙沙氏初作煮海為鹽,號稱‘鹽宗’”,這也是有關中國產鹽史最早的記錄。

而早在制鹽史的起點,被認為是中國最早鹽都之一的濰坊就已登上歷史舞臺。有考據認為,夙沙氏生活于今濰坊壽光一代,也有人借此推斷,濰坊制鹽歷史從原始社會時期就已開啟。

到現(xiàn)在,濰坊仍是中國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。數據顯示,濰坊全市原鹽生產企業(yè)28家、鹽田總面積達到429平方公里,年原鹽生產能力近千噸。不過,原始的“煮海為鹽”已不被沿用,根據當地媒體報道,濰坊海鹽采用億萬年形成、地下蘊藏的高濃度鹵水曬制,和海水關系不大。

濰坊海邊的鹽場 圖片來源:攝圖網_501637493

在我國綿長的海岸線上,濰坊標定了一個亮點。環(huán)繞其周圍,天津長蘆、遼寧遼東灣和江蘇蘇北三個北方鹽區(qū),均是我國制鹽重地。到現(xiàn)在,山東、江蘇兩省仍是全國原鹽生產龍頭,天津年原鹽產量也在100萬噸量級。在海鹽作為我國鹽業(yè)生產主要來源的數千年中,這些位于北方沿海的區(qū)域,也貢獻了中國海鹽的絕大部份產量。

但隨著鹽業(yè)歷史進程的推進,海鹽逐漸失去往日的光輝。根據張銀河所著《中國鹽業(yè)簡史》,伴隨20世紀70年代起礦鹽產量的迅速攀升,以及2005年后鹽田因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建設而被作為其他項目改建用地,海鹽占比逐漸萎縮。到2010年,井礦鹽產量第一次超過海鹽產量,此后海鹽比例不斷降低。

海鹽生產大省也大規(guī)模削減原鹽產量。2012-2022年間,山東、江蘇兩省的原鹽產量分別從1775.26萬噸、742.66萬噸下降至760.18萬噸、593.99萬噸,降幅分別達到57.2%和20%,相比之下,湖北原鹽產量上升34.5%,四川則幾乎持平。

海鹽甚至還演變成為鹽都發(fā)展的“障礙”。以鹽為名的鹽城,因淺海灘涂的地理條件適合曬鹽,也因制鹽而曾擁有富庶的城市歷史。但灘涂地條件讓鹽城難以形成大港,還限制了城市向海邁進。到如今,制鹽重要地位大大下降的鹽城,不得不在整治灘涂鹽堿地上苦下功夫,為城市爭取更好的發(fā)展空間。

02

基石

在海鹽“退潮”的同時,井礦鹽成為我國食鹽結構中絕對的“基石”。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食鹽生產企業(yè),中鹽集團食鹽產能超過1000萬噸/年,其中井礦鹽占比95%,而湖鹽、海鹽只占4%和1%。

所謂井礦鹽,即以石鹽或地下天然鹵水為原料制成的鹽。這種鹽分布范圍較廣,受氣候和天氣影響較小,產能較為穩(wěn)定。

中國鹽礦分布圖 圖片來源:《中國科學院院刊》2023年第1期?“戰(zhàn)略與決策研究”,《中國鹽穴型戰(zhàn)略石油儲備庫建設的問題及對策》

說到井礦鹽大戶,就不得不提“千年鹽都”自貢。自貢因鹽而興,從公元1世紀開鑿第一口鹽井以來,兩千多年的時間里,這座川南城市的命運與鹽息息相關,亦以“鹽都”的身份跟外界發(fā)生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

1939年自貢設市,名字便取自當地兩大鹽井“自流井”和“貢井”的首字??谷諔?zhàn)爭時期,沿海鹽區(qū)相繼淪陷,自貢擔起“天下鹽”重任,一度為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鹽,成為維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大后方重鎮(zhèn)之一。

時至今日,自貢仍是產鹽大省四川的“最大底氣”,用自貢官方的話說,“原鹽產量占四川鹽產量的70%”。與此同時,自貢正推動制鹽向深加工、鹽化工向精細化工延伸,打造中國鹽高端日化用品生產基地, 建設食用鹽“中國鹽谷”。

自貢市鹽業(yè)歷史博物館 圖片來源:自貢網

從更大范圍來看,四川、湖北、湖南等地都是井礦鹽主產區(qū),也是全國產鹽大省。國家統(tǒng)計局數據顯示,湖北、四川、湖南2022年原鹽產量分別為581.46萬噸、473.78萬噸、335.11萬噸,分別排在全國第3、4、7位,井礦鹽成為重要的支撐。

就像自貢一樣,湖南衡陽鹽礦、湖北潛江鹽礦、江蘇淮安等井礦鹽儲量十分可觀,都是當地的“鹽都”。

十余年前,江蘇省鹽務局相關負責人就曾公開表示:“光淮安的井礦鹽儲量就有2500億噸,可供開采的儲量也高達1300億噸,江蘇人一年消耗的食鹽大約36萬噸,光淮安的可采儲量就夠江蘇人吃上幾千年的?!?/p>

8月24日,淮安的蘇鹽井神、長沙的雪天鹽業(yè)、南昌的江鹽集團等多家龍頭鹽企回應,食鹽產品全部或95%以上以井礦鹽為基礎生產。這也從側面說明,我國的井礦鹽“底座”十分安全。

03

轉身

除此之外,湖鹽在我國制鹽來源中也占有一席之地。顧名思義,湖鹽就是從鹽湖中采掘的鹽或以鹽湖鹵水為原料制成的鹽,主要產區(qū)在青海、新疆、內蒙古和甘肅等地。

根據前文提到的相關數據,盡管湖鹽在我國食鹽結構中占比不高,遠不及井礦鹽,但這并不等于湖鹽儲量低。

單是青海,就有鹽湖150多個,被譽為“鹽的世界”。青海柴達木盆地鹽礦儲量約為900多億噸,其中被譽為“天空之境”的茶卡鹽湖,儲鹽量4.48億噸,其中氯化鈉含量高達94%,足夠全國人民吃上70年。

圖片來源:茶卡鹽湖景區(qū)官方微信號

從原鹽產量來看,2022年青海原鹽產量為432.70萬噸,排在全國第五位。這很大程度上也是來自湖鹽的貢獻。

此外,2022年新疆和內蒙古原鹽產量分別為347.70萬噸、131.57萬噸,排在全國第6位和第12位,湖鹽產量自然占據重要比重。

不過,隨著國家對于鹽湖的保護利用不斷重視,鹽湖更被視為戰(zhàn)略資源。作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,山西運城鹽湖的“轉身”就是突出例子。據新華社報道,隨著海鹽、井鹽的大量開發(fā),上世紀80年代開始,千年鹽湖逐步停止產食用鹽,轉向開發(fā)芒硝、無水硫酸鈉等化工產品。

與之相比,青海逐漸將目標鎖定在建設“世界級鹽湖產業(yè)基地”上。最為外界所熟知的便是青海鹽湖鉀資源開發(fā),對我國鉀肥自給率支撐度超50%。在不久前的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暨鋰產業(yè)發(fā)展論壇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如此形容鹽湖的價值——

青海的柴達木盆地,除鉀資源外,各鹽湖還共伴生鋰、硼、鎂、鈉等鹽類礦產,具有儲量大、品位高、類型全的特點。因此,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綜合開發(fā)利用,對促進青海經濟發(fā)展、社會進步、民生改善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戰(zhàn)略地位。

鹽湖提鋰是另一備受關注的領域。過去一年,青海鹽湖化工產業(yè)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39.2%,實現(xiàn)產值同比增長103.7%??v向鉀鹽、鈉鹽、鎂鹽、鋰鹽、氯堿等產業(yè)梯級開發(fā),橫向耦合新能源、新材料,競逐全國鋰電材料重鎮(zhèn)。

青海推動鹽湖提鋰產業(yè)發(fā)展 圖片來源:新華社

目前,在青海和西藏主要鹽湖產區(qū),鹽湖提鋰技術已開始形成生產能力。比如,藍科鋰業(yè)和藏格鋰業(yè)在青海察爾汗鹽湖分別擁有4萬噸和1萬噸的碳酸鋰年生產能力。

在這種背景下,鹽湖資源開發(fā)和綜合利用逐漸機遇顯現(xiàn)。生產原鹽僅僅只是鹽湖產業(yè)鏈中游的一環(huán),而產業(yè)鏈中還蘊含著更多機會。從一粒鹽到一個產業(yè),越來越多的鹽湖大省有望借此“翻身”。

文字 | 楊棄非 淡忠奎

*題圖說明:唐山市曹妃甸區(qū)南堡鹽場的工人在整理春鹽(新華社 發(fā))??*城市進化論原創(chuàng)出品,未經授權,不得復制和轉載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
關鍵詞: